通缩压力是指经济体中货币供应量不足、物价总水平下降或价格增长趋势减缓,从而导致物价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跌、购买力的增强等情况,虽然通缩意味着货币能够购买更多商品和服务,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那么通缩压力加剧我们会面临什么?
通缩压力加剧我们会面临什么?
中国CPI和PPI持续低于市场预期,引发了市场和业界对通缩的担忧。我们进入典型的通货紧缩区间了吗?对普通人的钱包有什么影响?下阶段的走势如何?
为此,时代周报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室主任、九方智投首席经济学家肖立晟,以及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两位专家均认为,以CPI、PPI同比衡量的物价偏弱,并非通货紧缩。1-4月份,CPI、PPI同比下跌,是与基数效应、前期非经济政策对企业家信心的冲击以及疫情缓解后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有关。预计今年二季度CPI涨幅仍将保持低位,而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合理水平。
时代周报:4月份CPI同比数据不仅低于市场最低预期,也是涨幅连续三个月下降,连续两月处于“0时代”。今年4月的物价数据折射出哪些信号?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物价的低位运行?
肖立晟:4月的物价数据主要反映出当前我国的总需求仍然不足,经济复苏斜率相对偏低。
不过, 4月我国CPI同比继续受到食品、能源价格扰动,而剔除食品与能源分项后的核心C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同比上涨0.7%,并未继续下行。考虑核心CPI波动较小,能够更好地反应当前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这意味着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的大方向尚未改变。
总体来看,当前物价虽未进入通缩区间,但确实面临着经济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的情况。
国内通缩压力持续存在的原因?
在温彬看来,当前物价虽未进入典型的通缩区间,但确实面临着“类通缩”压力,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度过疫情修复阶段之后面临着“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状况。如果要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就需适时适度加大政策宽松力度。
来源:时代周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免责申明:本文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